美国经济政策专家称中美贸易争端将更持久广泛

2012-04-16 22:45:00浏览:911次

眼下,美财团对于美国政府实施华贸易报复,基本默不作声目前不断出现的中美贸易摩擦与争端,是美国大选期间的阶段性现象,还是具有长期而广泛的必然性?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近日发表美国哈得孙研究所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欧文.施特尔策的一篇文章,认为美国大选加强了奥巴马政府对中美贸易的应急式反应,但是中美贸易争端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背景——“我们或许正在步入缓慢的‘去全球化’的时代。”施特尔策表示,目前,中国和美国的处境相同:经济在困境中挣扎,要求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工资的国内压力越来越大。美国正忙着大选,候选人争先恐后地痛批中国。贝拉克。奥巴马总统迫切想转移国内对高失业率的指责,并且想安抚一群认为美国正朝着错误方向前进的选民。他想让选民,特别是工会盟友知道,他要对中国强硬起来,在人民币汇率、稀土出口和保护知识产权等问题上强硬起来。再来看看中国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在2012年第一季度进入了3年以来的最低点,经济增长已经连续5个季度放慢,下岗人数增速也为3年内最快。而且由于工资上涨,中国的竞争力有所下降。中国的出口型发展模式面临极其严重的威胁,重大改革正在酝酿之中。尽管困难重重,但美国人认为自己正在面临来自中国的贸易壁垒,并对此感到愤怒。中国最近决定对美国汽车征收2%到21.5%的关税,“这显然是为了报复美国队低端中国轮胎征收关税的决定。”施特尔策在文中表示。如果情况仅仅是中美贸易争端这么简单,那大可把它视为短暂现象,在美国大选之后,一切都将恢复原样。但是,“事实证明,这一整段将更持久,波及范围更广泛。”施特尔策认为,理由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非正式的中国院外活动集团(由那些希望打入巨大中国市场的美国商人组成)过去曾要求华盛顿的政客要避免产生贸易战,但他们现在不愿意再承受美国公司在中国的销售限制,也不愿再忍受在中国发生的知识产权问题。因此,“他们现在基本默不作声,从而使美国政府在实施报复的道路上,少了一个关键阻拦。”从目前的迹象看,包括德国、巴西和印度在内的其他一些国家,也在力图从目前中国所占据的巨大贸易市场中分走一杯羹,并针对中国实施的可能会减少他们贸易量的一些政策与产业规划感到忧虑,并采取了“去全球化”的行动。目前,中国政府已经下令,禁止购买外国车作为公务车,而目前用作公车的大部分外国车都来自德国,“这让德国汽车制造商很不满”。另外,中国政府每年对太阳能电池盒电池板制造商的补贴达到300亿美元,这让在这一领域一直是领军者的德国企业感到受伤。巴西方面,则把该国制造业困境归因于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和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倾销。因此,巴西已经提高了对外国汽车征收的关税,巴西石油公司还把金额2250亿美元的非经常开支计划中的大约75%都交给当地供应商。更重要的是,巴西还重新对货币进行控制,以防止里亚尔升值。印度也加入了“去全球化”行列。印度财长普拉纳布。慕吉克在新一年度预算计划中建议,对一些合资公司征税,这等于一下子退回到1962年的做法。现在,在所有印度购买了资产的外国企业中,沃达丰公司面临的损失最为严重,它可能会为购买印度的无线运营业务而缴纳22亿美元的税款。第二,贸易争端将可能更为持久和广泛的第二个理由是,中国目前对稀土等矿产品实施的出口限制,将影响混合动力汽车、iPad和导弹等高科技产品的制造。“上述这一切究竟是伴随全球化发生在贸易体制边缘的一些摩擦,还是代表着开始重新回到自给自足时代的一个趋势,现在还很难讲。”施特尔策说“但我们可以肯定,自由贸易的支持者,一向都不如保护主义的支持者人多势众,眼下前者的立场还在后撤。”

猜你喜欢